仁里村西北以鐵路線與宜昌南昌相隔,南以吉豐路一段鄰稻香仁和村,東以東里一街東 昌村相鄰,東北隔吉安溪花蓮市相望。

該村自清朝以來為薄薄之原居地,在今吉安分局以西。日昭和十二年(一九三七),日人以其地在花蓮市區之南,改稱南埔。民國三十七年(一九四八),易名仁里。日據時期之南埔,即今之仁里村,村内舊地名有南京路、大榮、大華、大富、大貴等舊名。據本鄉耆老吳春生先生回憶:「以前的南埔,是苗客家人來開墾的,當時南埔一片荒野,尚未開發。未開發的南埔,原先僅有阿美族居住。」另本鄉耆老阿美族頭目黃光明說:「阿美族原是從馬來西亞遷徒來到東昌村海邊(現在南濱公園),早期他們坐了四艘船過來停在此地,當時此地為『吉巴嘎岸』,分布在東昌村、仁里村、南昌村、宜昌村這些地方。」

在族群分布方面,原住民阿美族占三分之一強,為本鄉的阿美族群聚中心,相傳原住民是由菲律賓島嶼一帶漂流來台。閩南與客家族群多由臺灣西部遷徙而來。現今原住民與漢人呈現散居形態,和諧相處。族群分布閩南約二千五百人,原住民一千一百人,客家人三千五百人,外省人約一千人。該村過去以務農為主,栽植水稻,如今各行各業均有人發展,卡車司機比例尤大。年輕人口外流嚴重。經濟起飛後,人口同化迅速是村中最大的改變。該村住民百分之四十左右為生意人,百分之三十為軍警公教人員。

該村之人文特色,有阿美族的編織技術 (孫貴信熟悉阿美族的傳統技藝)。地方歌謠之蒐集,則在仁里市場内有「吉安鄉原住民阿美族歌舞協會」從事該項工作。村中信仰以基督教天主教為主。仁里教會牧師吳德村,將基督教帶入臺灣花東地區。豐年祭早期分狩獵祭(Skinisai)及豐年祭;前者因出草而舉行的 慶功宴,祭拜靈魂,且由男士跳戰舞。後者則是慶祝作物豐收。今日豐年祭則是米利新(運動會)與豐年祭;前者以田徑比賽為主,後者載歌載舞。另有每八年一次的成年禮。聚落型態:本鄉住宅區約估百分之五十,商業區域為百分之四十,農地百分之十(今多廢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