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 to the yuan shan water shrine LocalWiki!

A website about yuan shan water shrine that anyone can edit

I want to make a page about

         1895年到1945年間,日本政府為了展現政治決心,將日本的神社文化帶進台灣。以「一街一庄一神社」為目標,廣建神社,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,希望從改造信仰開始,使臺灣人成為真正的「皇民」。神社各具功能,在臺北市9座神社中,有奉祀國土經營守護神「開拓三神」的臺灣神宮(又名臺灣神社,原址現為圓山大飯店),有庇佑五穀豐收「倉稻魂命」的稻荷神社(現西門紅樓右側),而很多臺北人可能並不知道,臺灣少數祭祀日本水神的神社,就隱身中山北路旁的劍潭山上。 

          圓山水神社的由來,得從臺北市的自來水說起。1885年,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到任,在北門一帶鑿井供水,由於水源衛生條件不佳,加上潮熱氣候容易孳生病菌,日本人後來歷次攻打臺灣時,發現死於霍亂或瘧疾的士兵竟比戰死沙場的還要多,因此接管臺灣後,便將改善公共水源設施列為當務之急。

         由於居住臺北的日本人最多,第一套飲用水系統很快變在1907年完成,即現今的公館水源地,到了1928年,臺北城人口快速增加,公館的自來水供水量已經不敷使用,於是選定湧泉豐沛的竹子湖與紗帽山新建第二套輸水系統,稱為「草山水道」,歷經4年完工。

         當年草山「水路」從海拔近千公尺的山上是這樣一路往下走的:從竹子湖、紗帽山取水,通過數座接續井貯存起來,然後越過溪谷、河谷時,會進入專門給水流走的陽明溪水管橋、草山水管橋、天母水管路,再到三角埔發電所進行水力發電,產生電源後的水會進入圓山貯水池,最後通過基隆河上的中山橋水管,將 水送進市區,全長超過十幾公里,是全臺第一個設置水管橋的水道系統,也是唯一於系統內包含水力發電的水道,單一系統給水量之高更稱霸全臺。

         艱辛的水道興建工程造成諸多死傷,為了撫慰亡靈,也為了奉請水神守護得來不易的寶貴水源並祈求草山水道營運順利,1938年,即圓山貯水池啟用的7年後,於池的南側興建了水神社。這座見證草山水道及臺北市自來水發展史的迷你神社,就位於捷運劍潭站對面、臺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分處後方山坡上。

 

 

 

Some interesting pages

There are no pages yet. Add some!

Add a new page